立体书的表现形式不同于传统图书,它所带来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也有别于传统图书。立体书结合故事情节及立体结构,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多元性和变化性,信息传达也更加准确。立体书的编排设计着重于折、转、翻、拉等三维立体效果,让读者通过自己动手,建立互动,形成特别的感受,从而加深阅读印象。相较于传统图书被动的接受知识,立体书能够主动地让读者接受内容、学习知识,让图书和读者之间有了互动。
本文结合具体实例,从立体书制作的基本结构、工艺实现及成本组成方面讲述它的与众不同。
立体书的制作
1. 立体书的基本结构
立体书基本结构主要有折、转、翻、拉、层等几种形式。一本书中通常由以上工艺中的多种结构共同构成,交叉叠加使用,用图像立体化的结构代替平面文字,形成以活动的立体部件为主,平面文字为辅的效果,让书籍变得生动有趣。
1)折:立体书最基本的结构。任何一个立体部件都是在折的基础上构成,通常是预先折好,后期受书页翻开的张力形成效果。其结构主要有平行折线、相交折线。
2)转:将要更换的场景安排在圆型景盘的圆周上,然后以转动钮扣固定在页面上,旋转圆盘透过特别设计的观景窗,就可以变换不同的场景。转可分为平面旋转、立体旋转。
3)翻:将要表达的场景隐藏在纸张里面,通过翻折显示构件内部的图像或者内容。这种结构便于加深对场景内部构造的理解,有局部开窗、页面翻拼、层景立体等几种形式。
4)拉:将要移动的图片、对象或角色连结在一个有固定方向导槽的拉杆上,由拉动或推回拉杆来移动对象使它出现或消失。其结构主要有换图机关、动力组件等。
5)层:翻页时,通过摊开页面角度来控制页面形成的张力,让对象自动呈现出来,通常以书页翻开呈 180°,即两页成平行状态,书本摊平的状态;或是 90°,即两页成垂直状态,书本翻开一半时来设计。这些常用于场景与建筑物的呈现。
2. 立体书的工艺实现
立体书的工艺实现在印刷加工环节跟普通图书印刷区别不大,主要是印前处理和印后加工环节相对普通图书有所变化。在印前环节,文件制作、确定结构和组合拼版是很关键的步骤。对于印后环节,立体书增加了模切、排废、对裱和大量的手工工序,这也是其制作起来相对于普通图书更难实现的原因。
图 1 所示为立体书生产具体流程简图,其后期实现主要有三大环节,即:整体生产工序排拉;实施生产工艺;质量检验。
3. 立体书的成本组成
以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《船舶动起来》为例,该书的文件拼版如图2所示,整本立体书分为 8 个大部分来印刷组装,印刷工艺如表 1 所示。
立体书的质量检验
立体书的质量检验从印刷和装订两个常规方面来讲,首先必须要符合国家标准。这与常规图书没有差异,只是立体书有它的特殊之处,这主要跟它的外观、结构与功能、安全性息息相关。
立体书的质量检验主要包含外观检验、结构与功能检验、安全检查三个方面。
1. 外观检验
1)30cm 距离目测,要求达到书背平直、产品整体方正、平整、无皱褶、无破损、无变形。
2)大小符合成品尺寸要求,大小允差不超过 1mm,歪斜允差不超过 1.5mm。
3)文字内容与打样内容一致,页码顺序准确,无多页、少页、错页、倒页。
4)辅料配件齐全,无多装、少装和错装。
5)产品表面无明显的印刷不良,如墨点、白点、水干、脏污、印刷内容不清晰等。
6)封面与内文工艺准确,无刮花、无蹭脏。
7)圆角均匀平滑,无明显爆边、毛边和毛刺。
2. 结构与功能检验
1)产品结构、工艺、尺寸、用料与打样一致。
2)内文对裱页压线深度合适,均匀一致,压线位置准确,误差不得大于 0.5mm,粘贴牢固,涂胶均匀平整,无开胶、无错位、无粘连。
3)配件粘贴位置、方向准确,无溢胶、无掉落、无漏粘。
4)配件穿插到位,不易脱落,无漏插,不得造成撕裂、褶皱。
5)打开内文时,立体配件能自动弹起,打开角度与打样一致。
6)合上内文时,立体配件能自动收起,各配件之间不相互干扰。
7)开合过程中,内文和配件无破裂、损坏、变形和褶皱,开合顺畅。
8)具有推拉、滑动、转动功能的部件要保持顺畅灵活。
9)具有开窗、揭页功能的部件要能打开,且不能有粘连。
10)模切、冲型边缘平滑,无明显毛边和爆色。
11)有磁铁磁性的部件要粘贴牢固,吸附后将图书拿起轻微抖动或者走路时不易掉落,磁力片边缘整齐无毛边。
12)发声图书还需要检查发生器的音色、音量和内容,并确认与发生器连接的触发开关接触良好。
3. 安全检查
1)图书要确保无异味、无夹带毛发等异物。
2)图书上不可存在可造成人身伤害的尖点、利边、利器等。